古诗词内容
mei

弘扬国学·传承文化 |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首页 > 诗文 > 佚名 > 《卢令410270

《卢令》

佚名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卢令》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黑犬颈圈丁当响,猎人英俊又善良。

黑犬脖上套双环,猎人英俊又勇敢。

黑犬脖上环套环,猎人英俊又能干。

注释

卢:黑毛猎犬。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

其人:指猎人。仁:仁慈和善。

重(chóng )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

鬈(quán ):勇壮。一说发好貌。

重鋂(méi ):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偲(cāi ):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卢令》创作背景

  关于此篇诗旨背景,历来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刺荒说。二、刺以色取人说。三、女恋男、女赞男之说。四、猎歌说(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五、赞美猎者说(王质《诗总闻》、朱熹《诗集传》)。今人多从第五说,认为这是为赞美猎人而作。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88-200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8-199

《卢令》鉴赏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看法不一,今将几种主要的说法列举如下:一、刺荒说(《毛诗序》:“《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好陈古以风焉。”)二、刺以色取人说(牟庭《诗切》)。三、女恋男、女赞男之说(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袁梅《诗经译注》)。四、猎歌说(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五、赞美猎者说(王质《诗总闻》、朱熹《诗集传》)。今人多从第五说,当以此说为是。

  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实在看不出诗中有“陈古以风”之意,也看不出“词若叹美,意实讽刺”(方玉润《诗经原始》)之类的暗讽手法。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陈继揆《读诗臆补》云:“诗三字句,赋物最工。如‘殷其雷’及‘卢令令’等句,使人如见如闻,千载以下读之,犹觉其容满目,其音满耳。”对“卢令令”三字感受特深。“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古诗文·看一看

秋雨叹十解

杨万里宋代

霖霖滴滴未休休,不解教侬不白头。

却把穷愁比秋雨,犹应秋雨少於愁。

永夜

齐己唐代

永日还欹枕,良宵亦曲肱。神闲无万虑,壁冷有残灯。
香影浮龛象,瓶声著井冰。寻思到何处,海上断崖僧。

题牧牛图

释师范

谁家牯,谁家犊。

溪东溪西,水甘草足。

次游坡亭韵

薛侃明代

元气周九垓,时阖亦时开。波光涵万象,耀彼山之隈。

俯视尘寰袖,高陟空中台。引盼尼山上,千古一颜回。

月夜登燕子矶

马鼎梅清代

风涛自吐吞,今古向谁论。山欲截江住,云思挟月奔。

潮汹瓜步阔,峰拥秣陵尊。多少登临客,都无名姓存。

病起小斋即事

郭谏臣

不到名园久,春残花事稀。林香还入坐,草色欲沾衣。

乔木干青汉,层台落翠微。平生耽胜赏,日暮竟忘归。

古诗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