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诗人内容
mei

弘扬国学·传承文化 |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首页 > 诗人 > 明代 > 孙奇逢 13618

孙奇逢简介

孙奇逢 孙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

► 孙奇逢的诗文(9篇)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他在明史研究中,著有《取节录》、《乙丙记事》、《甲申大难录》等,详记明清之际反对阉党、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在地方史志的研究中,著有《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二书等。后人编有《夏峰集》、《孙夏峰先生全集》等。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方苞写孙奇逢传,人家看了不满意,认为孙奇逢的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他的讲学宗旨比较突出,主张身体力行;二是他的义侠之迹,在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他的门墙广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孙奇逢的学术,本来以陆象山、王阳明为根本,以慎独为宗旨,以体察认识天理为要务,以日常所用伦常为实际。他修身苛刻严厉。人不论贤愚,如果问学,必定用与他性格相近的道理开导他,使他能够自力于平时行动。对人不作态,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诚意相待他。因此,名在天下而没有人嫉妒。著有《易大旨》五卷。他学《易》于雄县李崶,年老以后,挑拣要旨以示与门人。阐发解释道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他生平学问,以实用为主。因此所说的都有关法戒。又著作《理学传心纂要》八卷,记录了周子(即周敦颐)、二程子、张子、邵子(即邵雍)、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作为直接道统的传人。

  哲学思想

  孙奇逢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孙奇逢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

人物生平

  在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笔下,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在当代学者的著述中,以孙奇逢的“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提,也屡见不鲜。传统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而历检孙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当此“三不朽”。

  容城属直隶保定府,孙奇逢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为官清正,为乡人所称。孙奇逢在少年时就志向非凡,十四岁入邑庠,谒杨尚宝,被问道“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之何?”孙奇逢朗声答道“效死勿去”,杨尚宝料定此子日后必有大成。十七岁登万历庚子年京兆榜,与定兴鹿善继相识,一见如故。论学之余,彼此“以圣贤相期勉”。

  二十二岁,孙奇逢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为父亲守丧三年。偏偏祸不单行,三年期过又遭母丧,孙奇逢心伤之余,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三年。孙奇逢的“倚庐六载”,乡里提及,每每称颂不已。

  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先后下狱。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父)、张果中等人倡义醵金营救,安顿诸人子弟,并函请督师山海关的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对魏忠贤施以威慑。一时义声震动儒林,誉为“范阳三烈士”。那时,鹿善继以主事身份辅助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就给孙承宗上书,以大义相责问,请求孙承宗紧急上疏搭救。孙承宗,准备借入朝觐见皇帝当面陈说求情,计谋未成而光斗等已经死于东厂监狱中。魏忠贤诬陷光斗等贪污巨大,严格追查他们的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筹集士民捐助代为上缴。光斗等最终因此被归还骸骨,世人称道他们的行为,赞誉他们为范阳三烈士。台垣及巡抚交替上奏章推举他,推辞不起就职。孙承宗准备上疏请奇逢以职方来辅助军事,后来尚书范景文想聘为辅助筹画,都推辞不去。当时,京城附近盗贼横行,奇逢率领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门生亲友跟从相互保护的有数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御,此时教书育人也未曾停息。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问品行可以相比元代的许衡、吴澄,推荐他执掌国子监,奇逢以有病推辞。七年,向南迁徙到河南辉县苏门,九年,工部郎马光裕以夏峰田庐相奉送,于是率领子弟躬耕于此,四方来学习的人,也给其授于田地来耕种,他们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居住在夏峰二十五年,屡屡征召都不起来应召。

  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后,由于故园被清军圈占,孙奇逢举家南迁至河南辉县。夏峰村位于辉县苏门山下,紧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工部侍郎马光裕赠以田庐,孙奇逢从此隐居夏峰。此间清廷多次征诏,甚至以国子监祭酒之职相聘,均遭拒绝,时人尊称其为“征君”。

  孙奇逢的著述多成于晚年隐居苏门期间,讲学之余,兼及著述。亲自定稿的著作有《理学宗传》、《四书近指》、《晚年批定四书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都是他居夏峰时所作。《理学宗传》是孙奇逢的倾力之作,是先于黄宗羲《明儒学案》的一部学术史著。全书二十六卷,三易其稿,几乎倾注了毕生心血。该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理学观点,特别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所持的态度。

  康熙十四年,去世,年九十二。河南河北学者在百泉书院祭祀他。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奇逢弟子甚多,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跟从游历最早。到家门问答,一鼇为最多。睢州汤斌、登封耿介都是做官到监司后去接受教育的,汤斌自己有传记。

题宋怀豫饮光台

孙奇逢 孙奇逢明代

台敞元无暑,翛然万虑捐。月沾衣带冷,花促酒杯乾。

意气悲歌里,风云指顾前。夜深迷去径,独为主人贤。

送友归白下

孙奇逢 孙奇逢明代

惊看鸿雁北,归带白门秋。恋弟耽孤托,思亲畏远游。

装轻惜道路,老至爱朋俦。来岁黄花发,东篱一径留。

长至

孙奇逢 孙奇逢明代

日临长至雪霜深,倚榻围炉酒自斟。一代是非谁共语,百年感慨入孤吟。

闲从竹石同幽梦,静向琴书寄远心。此际阳生人不觉,贞元消息好相寻。

次韵鹿干岳

孙奇逢 孙奇逢明代

高风当日几相寻,并见攀条赠友吟。方恨偷儿疑鬼物,宁知天籁寄人心。

世殊不异山阳笛,志在依然流水琴。闻道奚囊投烈焰,记来只字抵千金。

简杨莪蒿

孙奇逢 孙奇逢明代

老至躬耕卫水涯,纆桑君复惜年华。山川独放达官舫,鸡黍重寻野客家。

竹隐锉帘闲鸟雀,尘飞谈笑带烟霞。穷庐近识身多累,得借桐阴晚种瓜。

读许鲁斋集

孙奇逢 孙奇逢明代

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

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

fo诗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