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全文译文注释
译文
老来惜花之心虽已减,爱梅还绕江村去探寻。玉溪梅花一枝先报春。毫无花儿柔媚娇艳的姿态,洁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
欣赏青山秀色已嫌多余,只为梅花写下清新词句。竹林下流水带走水上云。酒醉中全然记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老去:谓人渐趋衰老。心已懒:情意已减退。
一枝先破:春天梅花先开。一枝,指梅花。破,绽开,开放。玉溪:水名,即江西信江,信江在玉山县境叫玉溪。
花态度:谓花的柔媚之态。态度,姿态。
雪精神:如雪一样高洁的精神。
剩向:尽向。餐秀色:秀色可餐,极赞妇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丽,此取后义。
渠:他(方言),此即指梅。著句清新:写清新的词句。
浑:简直,全。
参考资料:
1、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2、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63
3、王明辉.辛弃疾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73
4、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19-320
创作背景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稼轩落职闲居,在江西上绕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参考资料:
1、邓广铭.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166
鉴赏
这首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用笔逆入,以扫为生。次句“爱梅犹绕江村”,“犹”字与“已”字相对,突出梅花与众卉之不同。年齿老大,无意赏花,乃人情之常,然而不能忘情者,唯梅而已。陆游咏梅词云“幽姿不入少年场”,把少年繁华与烂漫花事并提,可见烈士暮年,偏赏梅花,有同嗜焉。下三句写所见梅花。“一枝先破玉溪春”,言眼前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玉溪”,写出溪水清澈,有碧玉之色,水流垮琮,亦有溅玉之声。“更无”两句,仍以梅花与一般花卉对比来写。众花开时,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招蜂引蝶。所谓“花态度”,乃娇媚俗艳之品。自来审美鉴赏中,有冰清玉洁、骨冷神清、风清骨峻等语,所谓“雪精神”,即包含清、冷、峻、洁多种审美因素。“花态度”与“雪精神”之别,实为雅俗之辨,志士与庸人之分。
上片写梅之高洁可爱,下片写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过片承“爱梅犹绕江村”句,谓寻梅直至溪山深处。“胜向空山餐秀色”,隐用前人诗句。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诗:“鲜肤一向润,秀色若可餐。”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此句是说梅花比佳人秀色更可爱。这两句意谓:我最爱到这山水幽静处,饱餐梅之秀色,为它写下新诗佳句,沉吟细品,觉沆瀣生牙颊间。“竹根流水带溪云”,是写梅之周围景物,也是词人醉卧之境。宋人咏梅,往往以水云萦拂,以幽篁相伴,其他俗艳之物,皆不得滥入。结尾两句,见词人之忘情。醉来与梅花晤对,惬意舒心,留连忘返。卧枕竹根,仰观流云,耳边溪水溅溅,梅花清香沁人,人间是非,一时净尽。可以说,这既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记游词。词人乘兴而来,踏月而归,一日清赏,可抵十年尘梦。而空山寒梅,得此人相对,亦可免寂寞矣。
辛弃疾简介
宋代·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诗(785篇)〕
名人名言名句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出自〔宋代〕吕本中: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
“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出自〔宋代〕晏几道: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
“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
出自〔宋代〕晏几道: 《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