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全文译文注释
译文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
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注释
杖锡(xī):手持锡仗。锡仗,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姻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震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
飒(sà)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宁:岂能。
虚空:荒野无人之处。赞公土室在山野。
陇(lǒng)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参考资料:
1、《禅诗精选》(姜子夫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024页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4页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乾元二年(759)深秋在秦州时作。赞公是杜甫的旧友,在长安大云寺作住持时,曹留杜甫在寺内小住,并赠送丝细毛布。不曾想到在流寓中相逢。诗中描写夜宿赞公土室的所见所感,对赞公的守禅本性给予赞美,抒发了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4页
鉴赏
诗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弃官,暂居秦州,不意遇到了谪置此地的原京师大云寺赞公,所以以“锡杖何来此”反诘起笔,表现了惊愕之情。“秋风已飒然”自然是寄情于景,以秋风述说一份不满与困苦。“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紧接“秋风”义旨,进一步渲染赞公与自己处境的萧条凄凉。对仗工整,用字精准,以“荒”“倒”二字使冷落身世传神而出。此处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洁,禅心清净作一反衬。诗至“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则秋戚之情一扫而空,换之以无尽的平和,又透出独立孤峰顶的豪情。赞公深通佛法,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也不能动摇他的清净心。而一切万法无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离空性,就如虚空也是禅。在赞公身边,使诗人也感染了几分宁静安详。夜间在赞公房间休息,望见朗朗明月,扫清太虚,犹如禅心空明,能出种种违顺。同时尾联也点出题意,以作照应。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诗(1133篇)〕
名人名言名句
-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出自〔宋代〕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出自〔宋代〕司马光: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出自〔宋代〕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
出自〔宋代〕史达祖: 《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
“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出自〔宋代〕如晦: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